“十五五”物流高质量发展的两大抓手
2025年既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迈向纵深的关键节点。面向“十五五”,物流业必须回答一道时代命题:如何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服务实体经济、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并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综合最新政策文件和业界共识,答案可以概括为八个字——“协同融合、补网强链”。前者解决物流与产业链、区域发展“两张皮”的痛点,后者破解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和运输结构失衡的堵点。二者互为表里,共同构成未来五年中国物流发展的主旋律。
一、协同融合:从“运输逻辑”走向“供应链逻辑”
1. 打造物流集成商,重塑全链条组织方式
传统模式下,运输、仓储、配送、逆向回收等环节由不同主体分段完成,信息壁垒高、衔接效率低。“十五五”期间,国家将大力培育具备综合性供应链解决方案能力的物流集成商,由其对采购、库存、生产、销售、回收进行一体化统筹。对大型工贸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必须提升物流管理的社会化水平,将原本分散的内部物流资源外包给集成商,以换取更优的成本结构和响应速度。
2. 多式联运纵深推进,破解“中间一公里”
多式联运是协同融合的重要突破口。为此,将系统化、精细化培育经营主体,统一服务标准与规则,打造若干稳定运行、品牌化的联运产品。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例,铁路、港口、航运公司共同开发“班列+班轮”全程提单产品,全程时效由原来的35天压缩至18天,物流成本下降10%以上。未来五年,这种模式将在疆煤外运、成渝昆走廊等干线复制推广。
3. 物流与产业深度融合,聚焦“新三样”与大宗商品
先进制造业、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对物流时效、温控、包装、通关提出更高要求。政策明确,在沿海内河港口及内陆物流枢纽同步建设大宗商品储运设施和冷链基地,实现原材料与产成品的“门到港”“港到门”无缝衔接。通过物流链与供应链的耦合,制造业企业库存周转天数有望下降20%,综合成本再降3个百分点。
二、补网强链: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国家物流骨架
1. 主骨架基本成型,下一步在“毛细血管”
目前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已建成26万公里,覆盖80%以上县市。“十五五”期间,投资重点将从“主干道”转向“毛细血管”——进港铁路专用线、短支航道、城市配送中心。以长江干线为例,将同步推进淮河、京杭运河、西江等支线航道“通港达园”,解决工业园区、农业产区到主干航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2. 枢纽经济:从“中转站”升级为“产业发动机”
“枢纽经济”强调物流枢纽与产业布局同步规划。依托郑州空港、重庆果园港、深圳前海等综合货运枢纽,发展临空、临港、临铁产业集群,形成“前港后厂”“前仓后店”的完整生态。以重庆为例,果园港片区通过引进汽车、电子信息企业,实现“码头就地分拨+工厂就地加工”,每年为企业节省中转费用超10亿元。
3. 运输结构调整:让铁路、水运回归合理运距
我国铁路货运周转量占比不足20%,远低于欧美40%—50%的水平。测算显示,铁路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全社会物流成本可降低0.1—0.2个百分点。“十五五”期间,将以“公转铁”“公转水”为核心,推动铁路专用线“进港区、进厂区、进园区”,同步降低建设和使用收费。同时,研究通过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手段,引导生产企业选择绿色运输方式。预计到2030年,铁路货运量占比可提升至25%,年减少碳排放约3000万吨。
三、从政策到落地:企业如何抓住窗口期
(1)制造业企业:应将物流部门由“成本中心”改造为“价值中心”,主动对接集成商,重构供应链网络。
(2)物流企业:加快获取多式联运经营资质,布局枢纽节点和冷链、跨境电商等专业赛道,抢占政策红利。
(3)地方政府:可围绕枢纽经济开展产业链招商,以物流成本洼地吸引制造、商贸企业落地,形成正反馈。
物流不仅是经济循环的血脉,更是大国竞争的基础设施。协同融合与补网强链,既是对过去“散、小、弱”格局的系统纠偏,也是面向未来“安全、高效、绿色”新秩序的主动塑造。